《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时间:

2021-09-29

浏览: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编者按】:作为父母,该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教育?国际教育还是公立教育,始终是困扰父母的一个两难选择。对此,《福布斯》采访了青苗首届毕业生王聿闻,他的经历既是辩证看待国际化教育与公立教育教育形式的绝佳案例,也是一个审视教育意义的窗口。


以下文章来源于《福布斯》2021年7月-8月合刊。


青苗教育集团和它的首位学子兼首届毕业生王聿闻都很特别。


前者作为国内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国际双语教育品牌,从1998年创立初的仅7名学生,发展到如今拥有二十余所校区、涵盖从幼儿园到初高中的教育集团,其毕业生不乏被世界位居前十的国际名校录取,亦不乏考入国内顶尖大学;后者在青苗国际双语幼儿园与青苗国际双语小学经历国际化教育后,回到公立教育体系,通过高考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子,后又以优异成绩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教育学,目前正在母校北师大继续攻读教育史博士学位。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而在每一段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往往是不自知的。” 回忆起在青苗学习的那段经历,王聿闻有着深刻的体会,“直到我上了大学,接触更多人,开始反思时才意识到,原来我能成为今天的我很大程度上都要感谢青苗的教导。”



基于志趣


勃于发展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在王聿闻看来,从青苗毕业的学子往往会有几大特点。


首先是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不仅是对事情的批判,更是一种跳脱常规框架束缚的能力。王聿闻提起自己在刚转入公立初中时的一桩趣事:入学考试时,他将英语作文题干上的“你是李华,今年13岁,喜欢打篮球”划掉,改成“我是王聿闻,今年12岁,喜欢踢足球,不喜欢打篮球。”这个行为或许看上去很“熊”,但以小见大,广义的教育在形式上表现为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没有批判性思维贯穿其间,传授与接受仅是“传”与“接”的机械过程;若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接受者能够反向思考甚至质疑既定的内容,其碰撞产生的火花或许正是创新的星星之火。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其次是沟通交流能力强,非常自信。语言能力是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否能正确表达自己往往决定着孩子社会化过程的成功与否。不论是多么内向的学生,在青苗都会学会或者说被老师要求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课时,老师会要求我们自己讲故事,并且将几张桌子拼起来组成小组,鼓励小组讨论,让学得快的学生帮助学得慢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所有孩子会渐渐融入课堂里来。”


第三,具备国际化视野,王聿闻将其理解为一种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力,即能接纳不同意见。在青苗,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学生,还有众多来自全球的外国学生,“跟这些学生在一起,我学会去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种文化,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人。”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第四,永远对未知事物抱有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因好奇心而引发的兴趣也像小树苗一样珍贵而脆弱,需要悉心呵护。王聿闻非常喜欢阅读,在书房里有一面墙的书架,上面的书他基本都读过。在他看来,这种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以及对课外知识探索的热情,来自于幼年时青苗老师的引导。“在青苗的课堂中,老师会设置许多有趣的学习环节,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些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中国情怀


全球视野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学生的这些特质源于青苗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同。自2013年起,青苗就致力于融合中西教育理念,创新青苗探究双语课程,更加重视全方位发展而非应试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与培养学生的潜力。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青苗的创始人施华早就已经以前瞻性的眼光,理性地认识到真正的国际化教育绝非摒弃传统文化教育的盲目西化,而是两种教育扬长避短,取各自之菁华。由她所定下的“采中西合璧之萃,品文化融合之美”的教育理念,也自此成了青苗一贯秉持的传统。


课程设置上,青苗在引进国际探究式、项目制教学理念的同时,继续发扬本土教育优势,结合国家国家教育大纲体系内的核心课程,向学生提供独特的青苗探究双语课程。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考取国外名校,同时也可参与未来高考,不放弃以国内高考精英发展路线。当被问到是否能与公立教育的学子竞争时,王聿闻表示在校时他们也曾经拿过公立学校数学试卷做,“只要你认真学,基本上能够拿到一个还不错的分数。”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此外,校园每个角落所体现的中式建筑元素,校外传统历史文化的见习之行,特别引入的古诗文教育、水墨写生、书法养成、词赋鉴赏、戏曲熏陶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还能确保孩子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具备双母语能力、多文化视角和全球化意识的未来力量。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受到疫情影响,留学行业进入寒冬期,但青苗学子却在世界名校申请率走高而录取率日益走低的当下逆袭而上,表现抢眼。截至2021年4月19日,青苗学术类70%毕业生获得世界前50大学录取,美国录取结果85%进入全美前50,英加澳录取结果85%进入全球前50,艺术类100%学生获得世界前3或专业前15大学录取,毕业生人均收获8所以上大学录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2020届毕业生钱洋洋同学在被国外几所名校录取的同时,还成功拿到国内清华大学的offer。


《福布斯》专访|青苗学子王聿闻:做明德至善的中西通才


再过几年,王聿闻即将从教育史专业博士毕业。他的经历既是辩证看待国际化教育与公立教育教育形式的绝佳案例,也是一个审视教育意义的窗口。一直以来,我们惯性地将国际化教育与公立教育放在对立面,但事实上,教育的意义,却是在满足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同时,承担关照心灵、引路灵魂的责任。正如王聿闻所说,对一个教育研究者而言,公立教育也好,国际化教育也罢,都是中国的教育,追求的都是“善”,我们希望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人生,这是教育最重要的东西,这一点不分中西。


施华女士很喜欢说一句话:青苗要培养的孩子,既能“走得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年轻一代的风貌与竞争力,也能“回得来”,为中国的建设献出力量。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青苗将秉持初心,为孩子提供“爱,关心和支持”的教育环境,继续探索育人成才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孩子立足于引以为豪的中国情怀,用中西结合的全球视野去探索并理解多元文化的地球村,绽放属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光荣梦想。


原文刊登在福布斯中国2021年07月-08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