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时间:

2022-06-03

浏览: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编者按

Matthew是我们今年12年级的毕业生,也是我们青苗第一位拿到藤校布朗大学录取的学生,相信他的成功经验对于更多学弟学妹以及家长们来说,都非常有借鉴意义,所以今天我们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Matthew妈妈,来跟我们分享Matthew的成功经验。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大家好,我是Matthew妈妈。Matthew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学校、校长、老师和升学指导老师的培养与努力,感谢学校给我这样的机会,让我来把美本申请踩过的坑、积累的一些经验,跟青苗亲爱的家长兄弟姐妹们分享一下。接下来我将从如下七个部分,尽我所能地谈谈自己对美本申请的一些理解,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对Matthew成长的最初期待。

2、遇到了最难的课程IB,一定要提前避开哪些坑?

3、在助力孩子升学过程中,家长需在哪些方面发力?

4、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5、应该让孩子读哪类书籍呢?

6、选择尽量精准,选定了一定要坚持。

7、什么样的孩子适合DIY申请?


第一部分

对Matthew成长的最初期待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先简单说说Matthew的成长轨迹吧。Matthew在国内上了不到两年的蒙台梭利幼儿园,四岁多时跟随我外派到美国生活。Matthew二年级暑假,我完成工作任务回到北京。这时候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要给Matthew选学校。

按部就班的话,Matthew应该能进一个挺好的公立学校,但当我们准备办理入学手续时,突然又有了一些新的顾虑和想法。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01

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对教育环境的适应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第一个顾虑,是Matthew的生日在下半年,美国跟国内的入学年龄要求差不多,所以Matthew一直是班里的大龄孩子。回国时,他几乎一个汉字都不会写,有可能还要留级,我们担心这些会让孩子之前积累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第二个顾虑关乎教育理念。有一次,Matthew做一道咱们国内教材里的数学题,说一辆校车载80多个孩子去动物园,回来时校车上只坐了40多个,问有多少个孩子没有上车?我印象非常深刻,Matthew立刻就说“那么多孩子都丢了,还做什么题”……Matthew特别喜欢思考题目的合理性,质疑书本,这引发了我对不同教育理念的思考,也让我比较担心他能否适应当时国内公立教育的环境。

第三个想法,虽然回国时Matthew基本不会写汉字,但我和他爸爸却从来没想过要把他送进一所纯粹的国际学校。Matthew是中国人,他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自信,未来才能真正面向世界。

就在这时,我们遇见了青苗。青苗办学理念的每一个关键词都契合了我们的期待。而且特别巧的是,青苗当年在我们家附近开了一个新校区。就这样,2014年8月,Matthew很幸运地成为了青苗顺义校区的首届新生,入读3年级,开始了他在青苗为期8年的学习生活。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02、连跳两级

本应在青苗学习10年的,为什么是8年呢?

Matthew进入青苗以后,适应得很快很好,我们最担心的中文也在老师的帮助下稳步提高。唯一的问题呢,就是每当老师讲一个新的内容,其他同学还没思考好怎么回答,英语很好的Matthew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起来。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青苗对孩子的个性体现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和尊重。在班主任和校长的推荐下,经过观察与试读,Matthew居然连跳两级,从三年级跳到了五年级,从原来班里最大的孩子变成了新班级最小的孩子。到今年12年级毕业,Matthew一共在青苗待了8年,是根正苗红的青苗娃。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这就是Matthew整个的成长经历。虽然他现在16岁,今年夏天开始大学生活也不满17岁,但还是很成熟的。我觉得这主要得益于他从小在青苗充满爱、关心、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长大,老师和同学们从来没有认为年龄是个问题,这对于Matthew一路自信淡然的成长真的太有帮助了。

 第二部分 

遇到了最难的课程IB

一定要提前避开哪些坑?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家长们都知道,目前国内三大主流国际课程是AP,A-level和IB。我其实很羡慕现在的家长朋友们,真的特别棒,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课程、升学等各个方面。而我自己,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后知后觉”。

我从来没有纠结过选什么课程体系,原因是当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公办、双语和国际学校,并基于前面的那几点想法,为孩子选择了青苗。但现在想来,只要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不一定非要问自己要去哪儿;当你知道要去哪儿的时候,你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01、IB学习者没有梦想?

IB坊间流传一个段子,说IB学习者没有梦想,为什么呢?因为要做梦,起码要有时间睡觉吧,而学习IB的孩子们最缺的就是睡眠。

就我自己的实际感受来说,虽然IB让人痛并快乐着,但如果有机会再为Matthew选一次,我还是会选择IB。相信Matthew自己可能也会这样选。这就是IB课程的魅力,很痛,但痛过之后,很强大。IB强调博雅教育,培养孩子深厚的人文素养,鼓励他们全面发展、为社会服务,是一个立足于本国文化,同时面向世界,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大学申请里,IB非常有优势,进入大学后,IB学生更会如鱼得水。虽然IB课程需要优质的师资,需要有力的家庭支持,还需要孩子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我们不选择它的理由。

无限风光在险峰,想看到好的风景,要克服的困难就会更多。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选择IB之后,帮助孩子把几个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协调好。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02、一定要先了解IB的出口

在课程衔接上,IB有些地方需要家长格外注意。IB课程在DP之前,轻松有趣,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也是因为后知后觉,从MYP到了DP(IB项目的初中到高中),Matthew和我们突然感受到了一个挺大的变化——在IBMYP可能你还学有余力,但到了IBDP一下子就捉襟见肘了。

所以我建议目前在MYP阶段的家长,如果有愿望、有时间的话,尽早和DP或MYP的协调员取得联系,了解一下DP阶段的学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毕业的具体要求又有哪些。只有弄清楚IB课程最后的“出口”,倒过来把这些能力提前帮孩子储备好,最后才不会手忙脚乱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03、一定要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IB对英文的阅读写作能力要求非常高。有人说,今年DP大考,数学像是一场阅读理解考试,读来读去读不懂题意。这真不是玩笑,IBDP最后的全球大考,考期超过二十天,英语阅读和写作量巨大!不止如此,IBDP最终成绩的组成里,还包括六门课程的笔头或者口头的小论文,每门1到多篇不等,还有1篇非常烧脑的1600字的TOK知识论论文,还有一篇4000字的自己感兴趣学科的拓展论文。这些本身挑战已经很大了,再加上标化考试和大学申请,各种deadline真的会搞得人心力交瘁、提心吊胆,给时间睡觉都睡不着。

具体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后面说到阅读的时候我再谈谈陪伴Matthew的经历和感受,这里就不赘述了。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04、 一定要有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

IB的学生要有非常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在传统的高考路线上,学习虽然也非常有难度,但努力的目标和形式比较纯粹,能够静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听课、做题、考试……最终结果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IB学生得像一条八爪鱼:一个爪子用来对付IB课内文理兼修的六门课程;一个爪子用来对付SAT、托福等标化考试;一个爪子用来对付课外活动;一个爪子用来做竞赛;一个爪子用来做科研……疫情期间,美国大学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学生是否有自我关照和照顾家庭的能力,其他还有什么夏校啊,暑期活动啊等等。IB学生要把有限的时间合理地分配到这么多方面,每一方面还都不能有短板,最后才有可能拿到比较好的美本录取。

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已经能把这些事情都做得滴水不漏了,那他还用去上大学嘛,是不是?我认为大学招生官不是想找一个十全十美的申请者,是想看到的一个有潜力的申请者。

当你的同龄人只能用一根手指一次弹一个音符时,你能用两根手指甚至几根手指交错弹,他就觉得你有潜力。所以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时间管理能力,平衡和分配好各个方面的时间,设定明确的目标,及时、高效地完成。具体怎么管理,等一会儿我也把我家的做法分享给大家。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总  结

总而言之,对于IB课程体系,我觉得这三点要特别注意:

第一,一定要提前了解IB的“出口”,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游刃有余;

第二,一定要强化孩子的英文学术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要从阅读开始培养;

第三,一定要帮助孩子形成时间管理能力,不只是管理好时间,还要管理出效率。


第三部分 

在助力孩子升学过程中

家长需在哪些方面发力?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八年级以前

培养阅读能力、发现孩子兴趣

虽然我建议大家早一点儿开始做升学准备,但是不建议特别早。我觉得八年级以前,咱们家长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注意力放到孩子的阅读上来,同时鼓励孩子发展各种兴趣和爱好。

2014年母亲节,我给Matthew写过一首小诗,叫《妈妈的画笔》:

《妈妈的画笔 》

孩子  妈妈真希望

有这样一支画笔

能画出你的微笑

还能画出你古怪精灵的小思想


孩子  妈妈真希望

有这样一支画笔

能画出你的现在

还能画出你飞向未来的翅膀


孩子  妈妈真希望

有这样一支画笔

能画出你的幸福和忧伤

画出为你披上嫁衣的姑娘

画出你当爸爸的模样


可是现在 妈妈只希望

打开那卷名叫成长的画布

蘸满幸福和阳光

为你画上一扇扇门和一扇扇窗


别忘了背上你的好奇背囊

再装几块热爱当干粮

门外 有门

窗外 有窗

路 很远 很长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八年前那个时候,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给Matthew开很多门、很多窗,然后去看看他究竟对什么更感兴趣。

不要把一些东西强加给孩子,非要让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在八九年级以前,尽量观察孩子,看哪个方面能吸引他,然后我们再帮助他,在这个方面往更深更远的方向走一走。

七八年级以前的家长真的不用特别着急,在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之外,如果能让孩子从小打下很好的阅读、写作基础,那么到了十年级以上,如果您还在IB体系里,不管申请英本还是美本,毫不夸张地说,您的焦虑至少要去掉1/3,因为高年级和申请季的焦虑,很大部分来自写不出来、考不出来。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列出时间表

细化分解工作量

下面想跟IB高年级的家长朋友们分享一些体会。进入DP阶段,特别是第二年,家长一定要督促孩子或者跟孩子一起列一个时间计划表。我们青苗的升学指导老师在申请季之初,就给每个孩子都发了重要时间节点列表。当时我把这些时间节点表全部打印出来,贴在孩子床头的小黑板上,一直贴到申请季结束,让孩子很容易看到,在哪一个时间节点到来之前,应该做些什么,要有什么样的紧迫感。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当同时面对很多任务时,我会帮助Matthew一起做任务表,比如说这三个月每个月做什么,每十天做什么,每三天做什么,在三天的计划里,每个小时又怎么安排,让孩子制定出大到以“月”,小到以“小时”为单位的详细任务表。

孩子什么时候感到最有压力呢?是他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困难的实际体量有多大。不知道困难有多大,不知道究竟要完成什么任务,这种茫然产生的焦虑压在心里,可能比困难和任务本身还难以承受。

通过这种列表的方式,把工作量全部化解开,孩子一看,也不过如此嘛!我觉得这种时间管理方法不仅提速提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有好处。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帮助孩子

整合手里现有的牌

还有一点我觉得也很重要,十年级和十一年级的家长们现在就要把孩子手里的“牌”拿出来看一看。时间充裕呢,就再“摸”一张或几张;有的牌,也许可能就没有时间再补充了。就孩子手上现有的牌,能不能打好申请这一战呢?我是这样想的,如果凑不出四个2,那重新组合一下,也许还可以23456凑个串子什么的,关键时刻说不定就能派上用场。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家长永远不能袖手旁观

孩子是大学申请的主体,但家长永远都不能袖手旁观。我前面用了“八爪鱼”的比喻,美本申请真的是一个大工程,所有方面都要覆盖,所有难题都要一个一个攻克。如果没有信心自己做,请中介也好,请顾问也好,都是很好的帮手。但如果让孩子一个人去承担,积极地说,是信任他,锻炼他,但说得不好听一点儿、直白一点儿,我觉得是不负责任。因为现在大陆学生的美本申请,已经发展或者说“卷”到了超出一个孩子所能够承受的体量。如果大家细致地把美本申请走一遍,就会发现,即便我们一个成年人去承担,都会压得直不起腰来。当然,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不是说我们家长领着或者搀着孩子走,而是一直都在孩子身后,他回头就能看到我们,当他要倒下的时候,我们的手随时都能推上去。我觉得这大概才是家长在申请季最理想的角色定位。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佛系”的表面

是背后深入的了解

很多人说我是“佛系妈妈”,其实在陪伴孩子尤其是大学申请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焦虑的时刻。

分析这种焦虑的起源,我想一是对事情本身不是特别了解,二是选择的苦恼。想清楚以后我找到了减轻焦虑的方法,那就是不断学习。当你对事情有了充分的了解,就知道在整个过程中,哪些是你能改变的,哪些是你只能接受的,在能改变的地方尽力,在无能为力的部分与自己和解,这样很多焦虑情绪就消解或者淡化了,对于选择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把握。我想,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国际化教育,做一个学习型家长,才能提供有质量的支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陪伴。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备考SAT

错题集和效率很重要

在申请季,我读了很多书。比如了解SAT数学考试是怎么构成的,它的文法和阅读考试是怎么构成的……然后跟Matthew讨论怎么样训练比较有效果。

在SAT备考过程中,Matthew准备了很多错题本,我还给他买了一台打印错题的打印机,不管是数学还是文法,每道错题Matthew都做了五遍以上。当阅读速度上不去的时候,Matthew自己通过细化每篇文章的答题时间来进行时间管理,我给他买了一个帮助提升效率的小闹钟……

Matthew SAT首考是1570分(满分1600分),其中数学和文法都是满分。这样,从备考到出分,Matthew三个月就和SAT分手了,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当然,这些离不开Matthew在青苗多年打下的良好基础,还有考培老师们的专业指导。孩子考试也要“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家长,通过自我学习,科学地引导孩子,帮助他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就有了“人和”,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做到的。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标化尽早准备

但不要拿考试练手

还有一个给十年级和十一年级家长的建议,就是尽早让孩子把标化考出来。但是不要考太多次,不要把考试当练习,每一次都应该有备而去

Matthew考完SAT就开始备考托福,在机构跟老师冲刺了不到一个月就去考了。第一次考了114分(满分120分)。成绩出来以后我感到口语和写作两项还有提升的空间,就跟Matthew分析丢分的原因。

Matthew说口语考试时,好多人一起对着话筒说话,他有点懵,估计录音效果也不是很好。我就陪他一起想办法。我建议他把嘴离话筒近一点儿,然后用手遮盖一下话筒,让声音比较集中地收进去,还能避免收录噪音。我给Matthew找了几十道口语题,每天练习四道,都录下来,然后跟他一起分析录音,看哪些单词容易发得不清楚,可能导致被误判。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Matthew说写作考试用的老式键盘他不熟悉,经常敲错。我就花24块钱买了一个同款键盘,Matthew每天限时用这个键盘“敲”一篇托福作文出来。

第一次托福考试和第二次相隔三周。经过这些针对性的练习,Matthew第二次考了119分。口语、写作、阅读都是满分,只有听力扣了1分。

通过Matthew这两段标化学习的经历,我深深感到,对孩子的有效帮助,靠焦虑出不来,要靠科学的分析和学习得来,每次考完都让孩子分析存在的问题,有准备地去进行下一次。反复考,每次都不提高,实际上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语言学习是有瓶颈期的,到了一定时候很难突破,比如你的语言水平目前在托福100分这个程度,可能你连考三次,上下浮动都不会很大。这时不停考试没有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突破瓶颈,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另外,考了多少次标化,申请的时候都要填写在申请表里。你的托福考了六次,SAT考了六次,假设咱们自己是招生官,看到一个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刷题,从某种角度讲,是不断在追求卓越,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不是感觉这孩子学习有点儿吃力,或者存在侥幸刷分的心理?虽然没有招生官明确说要考几次,但我一直觉得不要考得太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尽早准备,科学合理地参加,这个很重要。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美本申请材料的排序

美本申请中需要提交的材料,重要性还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孩子的GPA和校内排名。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虽然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但我们可以不断地超越自已。超越自己最关键。

然后是SAT、托福等标化成绩。疫情期间,好多美国大学说标化可选,不交也没有关系。但我觉得孩子们还是尽可能考,尽可能考好一点儿把它交上去。各校的GPA很难统一,有标化,特别是SAT,就给了招生官一个把你和其他申请者进行公平比较的标准。对于青苗的孩子来说,咱们校内就有托福和SAT考点,这个真的是特别值得珍惜和把握的优势。

第三就是一个真实可信、鲜明可爱、过目难忘的申请形象。美本比起英本会更开明一点,不要求你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学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为什么美本申请也要有这么一个鲜明的形象呢?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我理解招生官是想知道,在目前这个阶段,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围绕感兴趣的方面,你做出了多少努力;你的这份努力给周围的人和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给你自己带来了哪些反思和成长。

申请材料里体现了这些,招生官就会知道,这个孩子即使将来转换到别的领域,他还是会一如既往,努力给世界带来改变,会从中自我提升,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为这份热爱付出时间和精力。

第四,是与上述形象相匹配的课外活动、科研、竞赛、夏校等。说得功利一点儿,这样做活动才不会“浪费”,素材可以串成一条成长的主线,将来写文书的时候才有得写。从不功利的角度讲,孩子一旦在某个领域内走得足够深和足够坚持,将来一定能把这些能力平行迁移到其他他感兴趣的领域。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四部分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让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放松对Matthew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也使得Matthew申请季的很多工作,水到渠成,没有浪费时间。

在没有Matthew之前,我就想过,如果将来我有一个孩子,我希望送给他三份终身礼物:

1. 热爱阅读,心怀诗和远方

2. 热爱运动,拥有健康的体魄

3. 热爱自然,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得充分能量

阅读,就像毛姆所说,是精神的避难所。它能把古今中外,所有跟你经历相似或相异的人都一下子拉进你的生活,为你的人生提供参照和借鉴,让你即使身处世间泥泞,依然保有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我很享受纸质阅读带给我的幸福感和踏实感,也就特别想把阅读的习惯送给我最亲爱的孩子。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事实上,阅读不仅为Matthew带来了精神上的富足,也为他后来的学习带来了诸多实际的益处。

像前面谈到的,不光是IB大考和论文,申请大学所需要的标化、竞赛、论文、夏校、文书等,都对英文的阅读、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写作能力说到底,是海量阅读积累的结果。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我总结了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尽早。

孩子的阅读习惯培养得越早越好。Matthew还是小婴儿时,我就给他买了撕不坏、泡不烂的塑料书,洗澡的时候给他泡在澡盆里。我一直觉得孩子的大脑不知要比我们厉害多少倍,他们是不断退化,退化,才退化成我们今天这样的榆木脑袋的。所以不要等到世俗传统认为可以的时候,再开始对孩子的启蒙。我对Matthew的阅读启蒙,就是从他连翻身都不会的婴儿期开始的。

Matthew到了两岁,我在家里的飘窗上给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阅读角。放了很多彩色的垫子,布置得温馨舒服。墙上简单贴了一些字,写上“小毛头的阅读角”,又买了很多中英文绘本丢在那里。当时Matthew根本不知道书是用来看的,依然又撕又扯。有时也会学着我的样子拿着书端坐在那儿,我过去一看,书是反着的!但我觉得从那时起,他和书已经建立起了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他觉得,这些东西是一个一个的伙伴,能撕、能咬、能看,挺好玩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它们。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大概是两岁多的时候,Matthew突然对国家地图感兴趣了,我给他买了本世界地图册,他要把每个国家的名字都拿小剪刀剪下来,我一想,这本书也就十几块钱,比买一个拼图便宜多了,你就剪吧,还能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没想到Matthew边剪边认字,在剪完了四本同样的地图册后,他就能“认读”190多个国家的名字了,什么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什么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随便拿出一个马上就能读出来。但是我发现,他只认识这一长串儿的名字,提问其中单独某个字,他还是不认识。因为我之前学习过,孩子对汉字的认知都是从整体开始的,所以也没有着急。

后来有一天,Matthew突然指着“中德医院”的广告牌对我说,妈妈,那个医院是中国人和德国人开的。我说为什么,他说你看“中德”,那个是德国的“德”。就这样,到四岁的时候,Matthew大概认识2000多个汉字了。这个经历告诉我,孩子有他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我要做的就是早做准备,相信孩子,顺其自然,静待花开。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二个关键词,是陪伴。

这个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Matthew从小只要看见我,我一定都拿着一本书在看。想让孩子看书,咱们就不能总是以天天抱着手机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要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在Matthew看书学习的时候,我会在桌子的另一边做我自己的工作,让他觉得妈妈也在学习,在做自己的事。

十年级以前,我和Matthew各自坚持每年70本的读书计划。这里面不包括那种很薄的书,300页以上才能算做“一本”。外出旅行通常都是我们母子自由行,不管走多远,不管是去撒哈拉还是北极圈,我们都只带一个最小的登机箱。那么小的箱子里,除了几件换洗衣服、一双轻便的鞋、雨衣、一块肥皂和一些常备药品,剩下的全都放着书。我和Matthew一般各带五到七本,除了互相交换看,路上还会再买一些。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我对Matthew的阅读没有要求,从来没逼他写过读后感什么的。阅读是很享受、很私人的事儿,不应该有压力。我希望他在阅读中感到幸福。


第三个关键词,是双语。

双语阅读也要尽早,大量,坚持。我带Matthew去美国的时候,通过各种方法陆续带去了将近500本中文书,任期结束,又带回来将近300本英文书。

刚到美国的时候,Matthew不会说英文,更别说读写了,老师和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他就坐在那儿打哈欠。有一天老师跟我说,全班要开一个故事会,可是Matthew现在什么都不会,你作为家长得帮帮他。我就跑到书店去找书,找到了一个只有几行字的绘本,一个鸭子、两个鸭子、妈妈鸭子、孩子鸭子什么的,我把这本书买回来带着Matthew读,读熟了之后他就拿着这本书去讲了,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这件事又引起了我的思考:即使把孩子扔在一个母语环境里,他也需要时间才能跟别人同步,也需要父母对他的帮助和督促。我立刻跑到书店去找,找到了三套经典阅读教材,全都买回来了。我选教材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教材有内在的逻辑性,重视单词和语法的复现,篇目之间有很好的衔接,家长不需要太多干预,孩子按部就班地做,能力就能慢慢得到提升。

从学前班开始,Matthew每天晚上做五篇阅读理解,后来文章长了,就少做几篇,就这样在美国坚持了三年。二年级的时候Matthew参加了一个词汇量测试,老师说他已经达到了美国六年级学生的水平。这个习惯保持到了回国,Matthew每天坚持做一定量的阅读理解,一直到七年级。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我感觉双语阅读开始得早,孩子获得的语言学习能力还会迁移到其他语种上。Matthew现在是中文、英文、西班牙语、法语和日语5语者。他每种语言都学得都很轻松,申请季也没有停下来,还说去上语言课相当于放松。我想这些可能都和他开发早、强度大的双语阅读有关系。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四个关键词,就是发现。

我很少主动给Matthew推荐什么书,只是一直跟随他,他喜欢什么我就买什么。小时候他对国旗感兴趣,我就把在北京搜罗到的所有国家的国旗全挂在屋子里。那阵子他就对这个感兴趣,指一面国旗说一个国家,完全不会出错。虽然现在有的他又不认识了,可我觉得这不代表什么。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只有记住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记住,才会对大脑、对人生有影响。但是我当时不这么看,我相信一切发生都有意义,那些记不住的东西,可能对人的影响更大。

每个星期我都会陪Matthew去书店,两人带一个茶壶,带两个垫子,在王府井书店的地上,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我会观察他对什么书感兴趣,如果一本书在书店能很快看完,就省钱不买了;如果这本书比较难啃,那我回家当晚就会在网店下单;如果一本书读完了,Matthew意犹未尽,我就把整个系列全都供给上。在Matthew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是一个“观察者”和“补给者”,也做“建议者”,但绝对不做“强加者”,说你要读这个读那个,都是他喜欢什么,我尽我所能给他提供什么,适度引导。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Matthew小时候,圣诞礼物基本上都是书。有一天我不在家,淘宝把书和他要的其他东西一起送来了,他说哎呀,原来圣诞老人就是淘宝呀,后来就没办法“骗”他了。但是在他的印象里,书是很珍贵的礼物。

我们家每个房间都有书,Matthew过的每个角落都放着书,他的床前就有个大书架。我会默默地把一些我觉得还不错的书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Matthew不经意间也会拿起来看。

去每个城市旅行,我一定跟Matthew一起去那个城市的书店。我印象最深的哈尔滨果戈里书店还会邀请顾客上台读几分钟书给大家听,朗读者坐在那个温柔的灯光里......真的是特别美的记忆。我还记得我们在厦门的一个书店看着书迎来了新年的钟声,在上海最美书店俯瞰夕阳中的黄浦江。我希望Matthew知道,来一个城市,不拜访她的博物馆,不拜访她的书店,对这个城市就不够了解,就没有真正来过。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五部分 

应该让孩子读哪类书籍呢?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下面想跟大家聊聊Matthew具体读了些什么书。

第一大板块,是Matthew自己感兴趣的书目,这类书占比最大。读书不是受罪,如果硬让孩子去读那些他不感兴趣的,孩子就会觉得读书是个苦差事,就违背了我们鼓励他们阅读的初衷。所以,我就是鼓励他多看,只要是他感兴趣的,看多少都可以,培养他对阅读的热情和习惯。我记得Matthew六七年级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看漫画,老师们有些担心,怕他中文跟不上。但我没有制止他,等他过足了漫画瘾,我相信他会读别的的。就算一辈子都喜欢读漫画,也不代表幼稚。读什么当然很重要,但是对于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来说,保护兴趣,一直在读,更重要。

第二大板块,就是经典书目,这类书需要一些有意识的引导。我常常去网上查找美国、加拿大高中生必读书目,大学教授推荐给高中生的暑期书目,欧美图书奖的获奖书目等等,然后想办法买回来,介绍给Matthew读。现在海淘很方便,国内淘宝也卖很多英文书,比中文书还便宜。Matthew高中阶段一直在读英文版《纽约客》《国家地理杂志》,都是通过淘宝买的,而且能做到与美国同期。所有这些,为的是让Matthew和美国同龄人保持阅读内容与水平的同步。

第三大板块,是学术类书目。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不是学英语的地方,是用英语的地方,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阅读里,更要体现在学术阅读中,这个版块最难却是刚需。这一块选书不是我的长项,但我发现参加以英语为沟通语言的科研和竞赛是很好的途径。除了青苗校内教学,Matthew学术阅读能力的校外培养,主要是通过科研和竞赛实现的。我记得Matthew在11年级参加HOSA“流行病学”科目竞赛,一个月之内要读1000多页A4纸的备赛材料。参加竞赛当然希望获奖,但获奖者永远只是少数。对于90%的孩子来说,竞赛的好处更在于能够短期快速提升学术英文水平。不要功利比赛,更不要浪费比赛,只要认真参加下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六部分 

选择一定要精准

选定了就一定要坚持。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在帮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不要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扔一个。我经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轻易拿起,但也不要轻易放下。为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一定不是因为您的左邻右舍或整个朋友圈的妈妈们都这么做了,您才决定去做,而是您觉得我的孩子有必要去做,相信他能在里面获得某种程度的提升,再决定去做。一旦决定了,就每天、每月、每年坚持下去,“不怕慢就怕站”。

Matthew参加的竞赛不多,其中一个是美国高中生学术十项全能中国赛区比赛(USAD CHINA),连续三年都没有换赛道。9年级颗粒无收,10年级获得了全国一金一银的成绩,11年级继续备赛,即使那时正在同时准备SAT还要保校内的GPA也没有放弃,这次Matthew获得了3个科目的3块全国金牌,每块金牌的获奖率只有0.04%,很珍贵。当Matthew把这个参赛经历呈现在大学申请中的时候,我想招生官也看到了他的坚韧、反思和不断进步。这种坚持也给孩子带来很多自信,节约了大量因不停转换赛道、不断试错浪费的时间。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学习,不能指望“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以备赛为例,Matthew会用前面聊到的那个时间表把比赛任务细化,比如每天学20分钟经济,30分钟数学……多长时间把一本书先过一遍,什么时候可以再重来一遍。到第二遍的时候,可能数学只需要每天学习20分钟就够了,到第三遍的时候更快。如果说Matthew学习效率还算高、时间管理能力还算强,大概正是得益于这样每天一点儿,从未曾停下的坚持。

在最近六年中,Matthew每个周六周日都要到城里去学十个小时的外语。他现在的小语种班里,高年级的孩子就只剩下他一个了。很多时候也是咬牙坚持,在期中期末模拟考试等校考期间,在标化考试期间,在申请季,Matthew基本上没有请过假。现在他每周还在学习。我常想,当申请结束,申请表上填写的10项活动里,孩子愿意继续做下去的越多,这个申请才越成功,因为那才说明孩子在申请中呈现的是真实的自己。

但这也是我们做家长最常遇到的难题,哎呀,是不是应该放弃了,实在受不了了.......这个时候要想一想,当初为什么鼓励孩子做这件事儿,路数不对当然不要硬扛,但如果是因为坚持太难,就多想几遍初心。孩子是在我们的坚定中学会坚定的,不要他们还没学到,我们已经放弃了。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七部分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DIY申请?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Matthew的整个美本申请没有请任何中介,是孩子、学校和我们家庭三方共同完成的。申请结果出来后,有人跟我说,如果找个中介,申请的结果会不会更好。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因为这种假设还有另一种可能的结果,就是更糟——在中介机构量产的美本申请里,属于Matthew的那些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还会不会闪闪发光?

以一个亲历者的感受,DIY申请的确太不容易。我不敢轻易建议,只能凭借申请季的经验,总结几点我认为DIY申请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

孩子的英文表达能力够不够高。

申请美本,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写文书。绝大多数学校都要写文书,排名越高,文书的数量越多,问题越“刁钻”。虽然大学文书围绕的主题都差不多,但千万不要以为可以把文书从A大学复制给B大学。即便是完全相同的问题,也不能用完全相同的角度、方法、措辞去回答。申请季我常常提醒Matthew:都是几百年的名校,集全校智慧出了这么几道题,是不是得好好掂量掂量?

另外,孩子在申请期中会不断成长,对自己的认识飞速提升。一篇文书今晚写了,明天就想要改,这周写好的,下周他自己都看不上了。写文书的过程,就是不停不停地改,一篇200字的小文书,改十几稿、几十稿,都很正常。如果他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的孩子,不改到最后一刻就没有办法停止,那你就只有陪着他不断去调整。

不断自我纠错、自我提升,不仅有说清楚想法的能力,还会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和沟通,申请季各项申请材料都对孩子的英文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二个条件就是

学校的支持够不够给力。

关注学校提供的升学资源。青苗的王淑艳校长、Mark校长给Matthew介绍了很多名校校友,帮助他了解学校、练习面试,这些资源给Matthew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今年Matthew的文书等各种材料加起来有100多份,每一份都由顺义校区升学指导Sonja老师一一过目,提出修改和提升建议。学校的外方校长和英文老师们也是文书修改团队的成员......这在规模大的学校几乎不可能实现。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与老师投放的关注密切相关,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没必要一味贪大。青苗是SAT和托福考点,疫情期间,在别的学校的孩子为在哪里考试、能不能考成而揪心的时候,青苗的孩子只需安心备考、按时参加就可以了。

学校的教学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的文书明天到期,教学部门却在今明两天安排了一个重要的考试,是不是很忙很尴尬?在12年级的大学申请季,青苗的整个教学团队与升学团队密切配合,错开申请与课程的重要节点,给予了孩子们最大程度的包容和支持,非常助力。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


第三个条件就是

家长自己学习的愿望够不够很强烈。

在孩子的申请季,我买了四箱文件夹,每箱12个。我认真研究学校,听各类升学讲座,加入有价值的微信群吸取营养。不听听就算,还把有用的内容打印出来,整理到文件夹中,认真学习。我真的很爱这个过程,一点儿也不觉得浪费时间。协助儿子申请了到了满意的大学,还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英美大学的体制、理念、发展,我觉得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儿。

在信息和焦虑同步轰炸的申请季,作为家长,学习能帮我们拥有定力。早申结果不理想怎么办,找中介还是不找?有人告诉你,孩子的申请材料中有一个硬伤,信还是不信?……申请季里,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帮助孩子做取舍和判断。这个时候我觉得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掌握的关于申请的知识越多,越能形成科学并适用的看法,定力就越强,给孩子的支持也就越大。

如果感到DIY难度大,可以通过前几届学生家长,找一个专业、靠谱的中介或顾问帮助申请。但就算找了中介和顾问,作为家长,我们还是需要不断学习。与中介合作,不意味着需要拿主意的事情少了,相反还有可能多了。

藤校学子妈妈倾情分享:我和孩子一起成长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