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时间:

2022-05-17

浏览: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编者按】:

疫情当下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不确定带来的焦虑和茫然,加之国际形势变化,教育政策频出,很多家长开始担心整个国际教育行业的前景和未来。现在还要不要出去?还能不能出去?……特别邀请青苗国际双语学校初高中部中方校长刘迎慧女士,为家长们解读这些关键问题。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这几年因为疫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会被很多家长问到:是不是整个国际教育行业会下滑?现在还要不要出去?还能不能出去?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去年深国交面试的现场,想跟大家说的是,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大形势下,家庭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是不变的,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是不变的。

那么,什么才是优质的教育?

家长在择校的过程当中,常见的关注点如下图所示。包含了不同的层次和维度。但我给大家一个中肯的建议,择校不是挑一所完美的学校,而是挑一所合适的学校。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择校,首先您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他是什么样子的,他最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土壤。围绕这些您可以列出五点“刚需”,也就是说,对于我家孩子的成长发展最重要的五点是什么?

然后你去看学校,重点就看这五个维度,学校是否能匹配和满足,能不能做到?而剩下的,就是父母在择校后,跟这所学校共同成长、彼此理解和磨合的过程。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80%和20%”的概念。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过去半年,或者说在未来甚至一年的时间里,大家会陆续听到一些学校被关停或者撤出市场消息。能够继续存在的国际学校,其实就意味着它们符合基本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它的80%做的是没有大问题的。

而大家应该去看的,其实是剩下的20%。比如,A学校和B学校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样都是IB学校,我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这20%的不同,可能才是您要特别关注的。

所以今天呢,我想跟大家讲一讲:青苗海淀国际学校校区所拥有的这20%不同,到底是什么?

Part  1 .  青苗概况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先跟大家介绍一下青苗集团的总体情况。青苗在整个国际教育行业里面其实也算是前辈了,它创建于1998年,至今已经24年的历史了。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教育集团,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拥有20余所校区。并且已经先后拿到了国际文凭组织(IB)PYP・MYP・DP全授权、美国西部院校联盟(WASC)、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认证等几项重要的国际权威认证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2019年,我们的青苗海淀校区正式成立。在正式介绍海淀校区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13和360

13是海淀校区创校时的人数。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初高中部,幼儿园和小学也都还只是工地的状态,但就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就有13个家庭选择了预交学费。——这其实就是家长对于青苗品牌的信任,青苗这么多年的办学是有口碑的。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我们自己常说,海淀校区有点像“诞生在烽火中的学校”,因为2019年10月刚一创校,就赶上了2020疫情的大爆发。像现在这种能够进学校参观开放日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当时疫情刚开始,教学全部转为线上网课,这种“公开课”让家长们第一次直观地看到老师是怎么上课的,国际教育行业内当时一下子暴露了很多问题,所以那段时间整个行业里都在波动。

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反而在海淀校区,我们能从当时的13名创校生一直增长至现在的360名在校生。而这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家长口口相传的信任和认可。所以我觉得从“13到360”这组数据,也是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

Part  2.青苗的课程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青苗作为一所与IB颇有渊源的学校,我们说IB在青苗,它超越了“课程”本身,而更像一种“文化”。为什么有人说IB是最国际化的课程,也是最本土化的课程?因为它一方面可以确保每个孩子在世界上任意的IB学校之间,都能够顺利衔接跟转换;另一方面,它还要求你本土化要做得很好,比如在中国,它会要求你对中国语言、文化、社区以及社会等都要足够了解。

而这也是青苗最初选择IB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要做一个全部西化的学校,不要从美国还是英国直接拿来一套课程就套用到我们孩子的身上。——我们要做的,是一所双语双文化中西融合的学校。

这里我大胆预测一下,可能在未来三五年里,每个学校在做介绍的时候,大家就听不到AP、A-level这种具体的国际课程介绍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国际学校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做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中西方融合课程等。

当然了,想做好这种教研,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比如我们一直在做的中西融合课程,不仅是要把中西方教育优势结合到一起,做好中国的本土化,更要落地到中国,落地到北京,落地到海淀,落地到我们的学生身上,这其间是需要做很多具体磨合和调整的。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青苗独特的国际双语课程体系由资深教育专家团队共同研发,经过20余年不断完善和发展,将国家教育大纲核心课程与国际文凭(IB)探究式、项目制教学理念相融合,结合中西方教育理念之精髓,由三大板块互为支撑,有机融合为最适合中国学生的“青苗+”探究双语课程,培养学生在思想、体能、文化、创新等领域的全面、均衡发展。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中国国家大纲核心课程:坚守中国情怀、民族自信,安放每个孩子的中国心。

国际文凭(IB)教育理念:探究式、项目制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校多路特色课程:A-level,AP,特色学科、艺术、体育等校本课程支持孩子全面发展,赋予孩子更多可能。

Part  3.双语双文化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大家如果去青苗的任何一个校区,都能看见墙上有“双语双文化”这几个字。24年前我们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施华女士刚开始做青苗的时候,就定位是“双语学校”,她从来不叫自己“国际学校”。

当年很多人认为双语学校就是多学一种语言(英语),但是我们从来不这么认为,相比语言,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孩子小时候学习多门语言是一件简单的事,难的是去探索背后的文化问题,获取相互的、更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

关于“双语双文化”,我这里不妨给大家做一个分层解读:

第一个层次是

无国界的交流学习者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再到很大的文明,我觉得多数家长们所期待的,也是学校所承担的责任之一,是需要每个孩子成为无国界交流的学习者。这意味着他们能够非常熟练地切换使用中文和英文,缺一不可。

在国际学校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英语环境非常充分,通常会出现英语比较好,但中文可能还需要补一补的情况。我们青苗绝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中文永远是我们的母语,中国永远是我们的祖国,孩子还是要回来的。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第二个层次是

语言作为工具的探究者

咱们这代人以前学英语都把它当成一门学科来学习,但是现在我们学校里面,大家感觉很明显,英语其实更像一种工具。因为我们不仅是在英语课上学英语,数理化音体美这些科目也都是全英文授课,这时候你就是在拿英文作为一种媒介和工具去学习其他不同的知识。

所以这个层面要基于孩子们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很扎实的语言能力,然后才能够实现用英文作为工具的这种能力。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第三个层次是

跨文化的思考者

到底什么是跨文化?在不同的文化中,去理解“为什么不一样”,理解不一样的原因后,还能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而不同”。让孩子们明白,因为每个人背后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很长很长的历史渊源,才决定了当下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这个能力其实要求挺高的,但实际上在我们这样的学校里面,因为青苗整体外教数量比较多,孩子每天在学校里接触这么多外籍的老师,在每天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沟通过程中,它渗透的就是这种跨文化思考的能力。这对于他们未来到国外去学习,包括在国外学成回国以后,如何去融入,都需要对中西方文化有一个非常好的理解和认同。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最后一个层次是

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我以前老跟学生说,不管你自己本人愿不愿意、有没有这样的意识,当你站在纽约的街头,不管做了什么样的行为举止,都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我们身上的这种标签是撕不掉的。

所以我们经常会跟孩子说,你们身上真的是任重道远,整个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你们就是一个窗口,一定要这种责任和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外国人听得懂的途径和方法,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上述这四重身份和角色,就是我们在青苗这个成长体系里面,希望能够赋予学生们的“双语双文化”能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前段时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面我跨时空的校友辜鸿铭教授的一段演讲让我特别有感触,他说: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英语,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150多年过去了,这些话对于目前我们在做的国际教育,依然具有警示作用!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希望他们具备怎样的能力,包括他们站上世界的舞台,能不能讲好我们中国自己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整个集团、所有青苗人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不断追寻的答案。

Part  4.顺义基因+海淀特色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接下来,我来讲一下海淀校区跟青苗集团内的其他校区有什么不一样。

刚来海淀的时候,我就说我们是“顺义基因+海淀特色”

因为我们来自顺义,青苗的总部在顺义,青苗第一所K12的学校在顺义,它是有非常强烈的“顺义文化”的。简而言之,就是外教数量比较多,学校的国际化环境比较好,比较重视人文关怀。来我们学校的家长和孩子常常感慨,说没有见过人文关怀这么好的学校……因为它是由人的文化决定的,我们青苗的各个校区都有这样的感觉。

但同时,我们毕竟是在海淀办学,目前在校生90%都还是海淀区的。那么面对这些家庭,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调整?在青苗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我们还是要有一些海淀特色,所以我们就有了这样几句话:

顺义在海淀:既有过程又有结果,既有能力又有分数,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文化根基,既有可迁移的能力又有扎实的学科基础。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我常说我们是“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顺义加海淀、公办加国际,我们试图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听起来像是“鱼和熊掌我要兼得”,虽然显得比较贪心,但这个就是我们整个团队对于自己的定位,也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成长的样子。

大家看我们的管理团队也能感觉到,我们有来自顺义的,在顺义校区工作了七八年的原始创始团队;我们这些新加入的成员呢,比如我本人,曾是八一国际部的创校主任,我的搭档Mr. Zawacki 周恪森先生曾担任人大附ICC和四中国际部的学科负责人,包括我们的集团中方总校长王淑艳校长也曾担任人大附ICC主任。把这些很强的公办元素加进来,与青苗原有的国际化学校氛围相融,我们在两者中间寻找平衡点,就是希望孩子从青苗到毕业的时候,二者可以兼得。而在我目前所看见的情况里面,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们目前做的还是挺好的。

校长面对面/“我们在公办和民办的平衡点上起舞。”

在后疫情时代,信息的密集程度与复杂程度其实是需要大家去认真筛选跟甄别的。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该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对优质教育充满信心,对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教育充满信心,对更适合中国孩子未来发展的教育充满信心。